后疫情时代 中印关系的新愿景

回顾过去中印经济交往中的不足之处,可以作为两国在后疫情时代寻求协同合作的良好起点。
作者 Santosh Pai
305794991 8a
医护人员在印度金奈的一处口罩造型雕塑旁拍照。为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力度,印度多地出台严格管控新年庆祝活动的措施,并呼吁民众低调庆祝节日。(新华社)

2020年,全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各种挑战,中印关系也经历了一些困难。在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中国和印度均愈发重视“内向型”的经济政策。相较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中印这两个亚洲大国拥有良好的人口结构,因而经济复苏更加迅速。尽管两国关系仍然面临紧张局面,我们还是要思考,中印之间是否可能形成新的经济交往形态,从而在后疫情时代使双方均能受益。通过研究两国在2020年颁布的重要政策,我们可以找到一些中印协同合作的机会。

擘画未来

2020年,印度政府启动了“自力更生”计划。这项计划涵盖诸多领域:1. 小型企业(包括中小微企业);2. 贫困人口(包括流动人口和农民);3. 农业;4. 新增长引擎(包括工业基础设施、矿业、国防、航空、能源、宇航);5.政府改革与赋能(包括就业、卫生、经商便利、对各邦政府的支持)。印度要实现“自力更生”,离不开五大支柱——经济、基础设施、制度、人口和需求。

印度还宣布了一项综合性的经济刺激计划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项计划涉及资金20万亿卢比,等同于印度国内经济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在监管方面,政府也采取了多项改革措施,完善农业供应链,修订税法,简化法律合规程序,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金融行业发展。

扩张制造业成为了印度国家发展的优先事项。由此带来的种种好处,例如增加就业、增加外国直接投资、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增加出口等,都将巩固印度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印度政府公布的生产激励计划(PLI)涵盖了十个领域,包括先进电池、电子/科技产品(如半导体材料、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服务器、物联网设备和特定计算机硬件等)、汽车和汽车零部件、药品、电信产品(含核心传输设备)、纺织品、食品、高效能太阳能光伏组件、白色家电(如空调、液晶电视等)以及特种钢材产品(如涂层钢、高强度钢、钢轨、合金钢棒材等)。未来五年,这项生产激励计划的预算为14598亿卢比。在更早实施的生产激励计划中,移动设备制造与特殊电子元件、关键原料药材/医药中间体、活性药物成分以及医疗器械制造等领域已经被涵盖。

同年,中国公布了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案分15个部分概述了60个要点。四个重点领域分别是技术自主、新型城镇化、均衡供给公共服务和生产绿色化。强调技术自主有助于中国减少在技术领域对美国的依赖。到2035年,中国城镇化率有望达到75%至80%。中国还将深化改革,调整经济活动的全国布局。未来15年,中国进一步迈向现代化,同时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全民社保和医保体系。中国的总体需求将持续增长,能源结构也将发生变化。从这些趋势来看,中国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一定会大幅增加,而单靠中国国内的供应商很难满足这些需求。外国公司若能深刻了解中国市场,并且长期关注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定将从中获益。

中国也确定了下一阶段发展的重点领域,包括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国内市场、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安全发展、国防建设等。如今,中国正在构建新的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和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一改过去30年中国更加重视全球市场和国际循环的发展模式。鉴于此,不论是印度还是其他国家,都需要调整与中国的经济交往策略,以获取最大利益。

寻求合力

回顾过去中印经济交往中的不足之处,可以作为两国在后疫情时代寻求协同合作的良好起点。首先,我们可以看看双边贸易的情况。2019年,中印两国的贸易额为93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印度出口750亿美元,印度对中国出口180亿美元。十多年来,印度对华贸易逆差不可抑止地增长,这一直是影响两国关系改善的症结之一。自2020年起,印度希望通过扩张国内制造业,减少对进口的依赖,中国则希望提振国内消费,这或许为减少两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中国扩大消费将为印度的信息技术服务、医药、机械、农产品和原材料企业带来市场机遇。同样,着眼印度国内的制造业发展,中国企业也有动力进一步在印度实现生产本土化,而不再主要从中国出口制成品。当前,跨国公司纷纷调整全球产业链布局,中印两国的企业也需要不断适应全球客户的需求,这将为两国企业的合作创造机会。

调整投资也是中印谋求互利合作的层面之一。自2014年以来,中国公司在印度各行各业的投资都出现显著增长。但令印度沮丧的是,这段时期制造业和基础设施领域获得的投资并不多。后疫情时期正是调节投资不平衡的好时机。中国公司如果愿意在印度国内产能不足的地区开设工厂,不但能为印度创造急需的就业机会,而且有助于印度的经济复苏,帮助印度减少对进口的依赖。中国资金也可以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新开发银行(NDB)等多边金融机构流入印度的基础设施项目,这也将帮助印度弥补基础设施赤字,从而支持印度经济长期增长。

中印在医疗、交通、可再生能源、物流和高科技电子等领域加强合作,也有利于印度制造业的发展。印度企业如果希望从“自力更生”计划中受益,需要从中国获取许多领域的技术,从而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填补国内供应链的缺口。

印度与中国的地理接近性仍有待充分利用。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致力于扩大国内消费,对于那些具有全球视野的印度企业而言,这无疑是个好机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建立带来了全新的红利,如果印度公司着力开拓中国市场,或是融入覆盖东南亚地区的供应链,那么印度在任何RCEP成员国的投资都将更具吸引力。虽然当前印度还不是RCEP成员国,但印度企业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中获益。

印度公司在获取海外上市许可方面也已经取得进展。印度初创公司或将前往新加坡、香港或上海进行IPO(至少有一半的印度独角兽企业从中国大陆获得了投资)。这些地区的散户投资者更加了解中印等发展中国家的数字消费前景,因而对印度互联网公司的估值或许会更高。这也将帮助印度公司解决外商投资或控制印度未上市私有企业而引发的担忧。

除经济合作外,中印还可以在其他许多领域加强往来,例如加强媒体和旅游合作,这将有助于增强两国间的文化联系,对中印之间寻求协作也是至关重要的。中国除了在电影院上映宝莱坞影片外,也可以给予印度网络视频内容更宽松的许可,从而满足国内市场对网络影视内容日益增长的需求。新冠肺炎疫苗大规模投用后,中国和印度还可以放宽旅行限制,从而释放两国之间被压抑的旅行需求。

另外,两国政府还可以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打击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上继续合作。中国的城镇化经验值得印度借鉴,印度在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方面也可以与中国分享经验。这还只是唾手可得的成果,随着两国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双边合作的机会定会不断涌现。无论如何,保持适当的乐观情绪都是后疫情时代塑造印中关系的必要因素。新冠肺炎的流行标志着全球权力加速向亚洲转移,为了人类共同的利益起见,印度和中国需要从这种权力转移中共同获益。

本文作者Santosh Pai为印度大恒竺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