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需要合作共荣

“一带一路”倡议将为中印这两个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主要经济体创建互惠互利的框架。
作者 Prem Shankar Jha
259617769 8
2016 年10 月15 日,印度果阿邦,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印度总理莫迪。习近平指出,一个健康稳定的中印关系,不仅有利于中印各自发展,也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和国际体系中的合理利益。莫迪表示,印中保持频繁高层交往和战略沟通,有利于增进相互了解,深化合作,符合两国及本地区发展繁荣的共同利益。印中有责任携手努力,推动21 世纪成为亚洲世纪。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当前,中国和印度已经成为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两大经济体。世界各地主流媒体一直不断地强调两个国家之间的竞争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中国像是“兔子”,而印度则被视为“乌龟”。“在这场龟兔赛跑中,乌龟能取得胜利吗?”这样的问题是不少文章乐于讨论的。它们认为印度或许会因为拥有更庞大的年轻劳动人口并且有比中国更顺畅的发展轨迹,从而后发制人,超越中国。这样的比较让大家忽略了一个事实:中印正面临着一个世纪性的机遇——这一机遇不但会促进两国的发展,同时也会减少导致世界不稳定的因素,而这些不稳定因素将会导致全球经济持续低迷。

中印在寻求持续稳定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越来越多的优势互补合作,这已经逐渐取代了双方关系中的竞争因素。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工业强国,但是由于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各自不同的政策措施,导致其发展的不协调性,从而引发了产能过剩,尤其是中国的重工业,很多产能无法迅速消化吸收。如今,中国钢铁过剩产能约为2亿吨。在未来几年里,中国承诺要消除1.5亿吨的过剩产能。

在煤矿开采和地热发电领域亦是如此。从2013年开始,中国增加了30万兆瓦的发电能力,这一数字超过了目前印度全国的发电能力,也远远超过了中国对新增电力的需求。因此,现有的发电厂只利用了其发电能力的50%。水泥、有色金属、平板玻璃、石油冶炼甚至服装行业都面临类似的状况。

但是和这些产业所面临的问题相比,用于厂房修建和工业设备生产的重型机械制造和建筑业所面临的问题更为严重。如果现有的水泥、钢铁和发电厂都需要关闭以去产能,那在完成去产能这一任务之前,这些行业根本不需要建新的工厂。这样的情况之下,重型机械制造和建筑业将走向何方?他们的职工该如何安置?

而几十年来,印度在基础设施方面严重匮乏:尽管其路网庞大,但状况糟糕;常年缺电,尤其在用电高峰时段;铁路系统老旧,火车速度慢、事故多;港口经常因吞吐能力差而导致大量货船滞留。例如,金奈市的现代汽车工厂为了把汽车从泰米尔纳德邦运到距离不是很远的古吉拉特邦,宁愿选择绕南印度半岛一圈走水路,也不愿通过公路或铁路运送。

所以,中国和印度的互补性非常明显:中国在调节经济结构的同时,需要继续确保其机械制造和重工业的正常运行,而印度则需要吸引外国投资者,说服印度公司在印度投资。要做到这点,印度必须改善其投资环境。而一流的基础设施是最先决的条件。

2011年,印度总理辛格预计印度需要在2012年至2017年间投资数万亿美元来改善基础设施以保持其经济发展速度,这个数字几乎为2006年至2011年的三倍。而如今,这一投资目标甚至连一半也没完成。因此,即便想要达到东南亚国家目前最普通的基础设施水平,印度也必须在未来五年相应加大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

中国的资源不仅可以极大程度地满足印度的需求,还会加快相关工程的完成速度。在这方面,印度明显落后了。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由私营公司承建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都未按期完成,因此浪费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2014年至2015年,印度政府的“经济调查”显示有总计为1310亿美元的投资工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停滞。

中国的公司不但可以帮助印度节约成本,而且会比西方公司更有效率。中国的这种能力体现在:它在不到12年间,建成了壮观的长江三峡工程;2004年,中国高铁的第一笔订单是由日本公司完成的,而到2015年,中国在短短11年里已经修建了总长1.9万千米的高速铁路,开通了2000对高速列车。同中国公司合作会让印度企业更多地了解中国建设基础设施项目的方法,中国等同于批量生产了整个国家的基础实施,这是其他工业化国家迄今为止都无法企及的。

两个国家合作的框架已经存在,即“一带一路”倡议。这个倡议的项目主要由2014年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注资。虽然印度是亚投行初始资金的第二大股东,并且中国领导人也多次暗示欢迎印度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但迄今为止印度仍没有明确表态。

印度的谨慎来源于它对中国意图的不确定性。大多数印度战略学者强调“一带一路”倡议对印度在南海主导地位的战略威胁。从地图上看,组成“一带一路”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看起来是把印度从北方、东方和南方进行包围,使其从周边孤立出来,从而严重限制了印度的影响范围。

但是这种对中国“企图”的解读过于“以印度为中心”,明显源于1962年爆发的中印边境战争的“后遗症”心理。这些学者没有认识到,作为一个崛起的经济大国,中国对美国在东亚地区的经济主导以及政治霸权地位形成了挑战,因此中国必须保卫自己。他们也没有认识到,中国在2011年经济刺激政策结束之后,所要面对的来自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

中国其实希望,一旦马六甲海峡被意外或故意封锁,“一带一路”能为其联通欧洲、非洲和中东提供其他途径:从陆路可以通过中亚和俄罗斯到达欧洲,此外通过陆路和海上航路,可以通过中巴经济走廊和阿拉伯海,连接到非洲和中东。

建设“一带一路”所需要的基础设施还将为中国的重型机械制造和建筑业提供订单。但是,迄今为止,更大的受益者是“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通过增加与全球经济的关联度,它们将极大地提高自己发展的能力。

当时,曼莫汉•辛格领导下的印度政府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它刻意同东亚地区出现的霸权斗争保持距离,同时与中国发展稳定的双边政经关系。辛格政府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机遇而非威胁,它并不认为经过吉尔吉特地区的“中巴经济走廊”会对印度对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主权要求造成威胁。但遗憾的是,莫迪政府并不这么认为,从而把一个对于中印两国均有利的局势演变成一个潜在的、两败俱伤的冲突局面。我们只能希望这只是暂时的,而理性判断将可以很快重新占据上风。

本文作者为印度著名中印关系学者,著有《民族国家的没落:全球化、混乱及战争》以及《藏龙和卧虎,中国和印度能主导西方吗?》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