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堂法律课而来的文化交融启示

如果一个年轻人既有印度人的思想和口才,又有中国人的勤勉和责任意识,那将成为最有魅力也最有竞争力的全球化人才。
作者 张文娟
1
2018 年 7 月 4 日,来自印度和斯里兰卡的留学生在成都市双流区白家农产品中 心批发市场学习体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样检测。(IC)

我到印度金德尔全球法学院执教之后,学校成为我融入印度生活的主要平台。年轻人代表未来,他们成为我观察印度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中印两国的学生各有所长,而中印的结合,也许是培养最具竞争力的全球化公民的最佳选择。

就像美国著名印度史学家斯坦利·沃伯特所观察的,表达力强的印度人实际上是最积极也是“最好争论”的传达者,用观念和见识激发彼此的想象力。我个人认为,中华文化中的内省、勤勉、大局观以及实用兼实验主义思维,也是中国人作为个体和整体在世界竞争中的优势所在。如果中印两者的特点可以结合到一个年轻人身上,那将是无可抵挡的竞争力。

中印法律比较课上,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印度,只有两位来自中国。讨论环节中,印度学生热情参与,而中国学生却较少发表见解。我都有点替她们担心期中考试,因为考试是口头辩论。但事后证明,这种担心有点多余。虽然是口头辩论,但毕竟也是考试,中国学生在考试方面还是很有经验的,我和印度老师都不约而同地给两位中国学生很高的评价。

期中考试口头辩论的具体规则是,每四个学生一组,根据指定辩题,两个支持,两个反对。发散性讨论是很多印度学生的优势项目,但是,在指定时间内辩论,却是个挑战。20分钟,四个人进行两轮辩论,这意味着每人每轮只有两分半钟,如果不事先围绕着打分点做精准练习,拿到高分还是很难的。两个中国学生语言上没有优势,观点不见得多新颖,但是,他们事先做了不少准备。他们把核心观点都列在了纸上,事先肯定也做过多次练习,发言时观点熟悉,速度很快,能在有效时间内,分享尽可能多的观点。而大多数印度学生,事先没怎么做准备,要么还没开始说观点,时间就到了,要么一个人讲了10分钟,导致其他人都没有时间表达,结果是整组分数都很低。

有一次我问中国交换生,是怎么看印度学生的。这个交换生告诉我,在另一门课上,她和一个印度学生一组。她让那个印度同学做幻灯片,不做;让他做练习,也不做。这个中国学生做了幻灯片,印度同学还批评她,说她不过把老师课堂上的观点梳理了一下,没有自己的观点,毫无价值。结果到了做展示时,她发现这位印度同学果然很有观点,让她很佩服。

在中印学生的对比下,我经常在想,要是一个学生既有印度人的思想和口才,又有中国学生的勤勉和责任意识,那将是最有魅力也最有竞争力的全球化公民。我曾经跟一个中国媒体人聊天,她女儿在初中时来到印度,在印度比较好的私立学校接受高中教育后,考入了美国常春藤联盟的布朗大学。在大学里,她刚开始还跟考入的中国孩子在一起经常聚会,后来发现他们主要是打牌、约饭,逐渐地,她跟这个中国圈子的学生的交流慢慢减少了。虽然那些中国学生也多半是来自国内知名中学,但在文化融入方面,他们的确面临挑战。相比之下,这个在印生活了一段时间的中国女生就很有优势。首先,她童年时期出国,培养了较强的文化调试能力;其次,她从印度学生那里学到了组织活动、活跃交流的能力;最后,她还保持着中国学生的勤勉和责任心。她恰好是一个中印文化融合的范例。

印度是盛产思想家和辩论家的地方,对于印度的年轻学子,只要稍加勤勉,就可以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不起的成绩,尤其是人文领域。2017年,年轻的金德尔学子在维也纳举办的第24届威廉·维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法庭中击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330个队,其中不乏世界知名学校的代表队,最后夺得第二名,令世界刮目相看。但印度不只需要思想家和辩论家,还需要务实的问题解决型人才,否则,社会底层的很多问题解决不了,短板永远在。

对于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不缺想法和创新精神,各种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但在精神层面和社会深层次问题上,中国年轻人如果花点时间多想一想,可能会让中国社会的运行更有质感和人文精神。因此,两国的年轻人应该加强交流,取长补短,在重塑本国文化和提升本国软实力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而这有助于中印两国新型关系的构建。

本文作者张文娟是印度金德尔全球法学院副教授、国际合作助理院长、金德尔全球大学印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