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经济结果性脱钩难出现

寻找缓解当前经济合作困局的政治性解决方案是中印双方唯一正确的选择。
作者 宋亦明
Pic2
2019年5月28日,北京,印度嘉宾在2019年京交会印度展台展示宣传册。2019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京交会)吸引了21个国际组织、137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参会。(VCG)

近期,受边境摩擦升级和双边政治关系下滑的负面影响,中印经济关系趋冷,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在印度的正常经营,还有损印度民众的经济福利。面对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经济增长失速的艰难时期,互为重要邻国的中印更应选择并坚持“相互为善”而非“相互为难”。

单方面脱钩迹象显现

2020年4月起,印度政府出台了多项旨在限制中国企业对印出口、投资以及在当地正常经营等政策,严重危及中印经济关系的正常发展,进而单方面地开启了中印经济的脱钩进程。总的来看,中印经济脱钩的迹象已经在四个方面有所显现。

在贸易方面,为中国对印出口施加限制或制造障碍。印度政府正考虑将包括钢铁、化工、制药等在内的371个税目的产品纳入强制性标准体系。由于中国长期是印度第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因而此举表面上旨在消除不符合标准的进口商品,实则为了打压中国对印出口提供“合法”的借口。印度电力部颁布新规,要求印度企业从中国进口电力设备和部件时必须获得政府的许可,这凸显了印度政府对从中国进口重要部件的谨慎态度。此外,中国对印出口还面临着其他困难,比如孟买、加尔各答等印度港口或空港已暂停来自中国的货物清关程序或要求开箱检查,暂停中印之间的EMS国际快递服务,对上百种中国商品进行“反倾销”等等。

在投资方面,严格审查并限制中国对印直接投资。印度工商部于今年4月发布了外商直接投资新规,要求来自其邻国的所有外商直接投资必须事先经过印度政府审批。考虑到在所有与印度接壤的国家中,只有中国具有对印度进行大规模投资的能力,可以说印度政府外商直接投资新规的指向性不言自明。这意味着中国对印投资需要取得印度政府的许可并接受后者的全面审查。

在政府采购方面,基本断绝了印度政府面向中国企业进行政府采购的可能。印度财政部于7月对公共财政规则进行了调整,要求凡是与印度接壤国家的企业,在参加印度公共采购项目招标之前必须向印度工业和内部贸易促进局登记并接受安全核查。然而这一新规却将接受印度援助的邻国排除在外,实际上最终只会对中国和巴基斯坦产生效力。此外,印度公路及公路运输部也指出将不会再批准中国公司参与该国高速公路项目,而印度各级政府与国有企业也纷纷开始取消与中国企业已经达成的采购或投标项目。

在互联网服务方面,大范围地下架或禁用中国企业开发的应用程序。印度政府自6月起下架或禁止使用数百个由中国企业开发或与之存有关联的手机应用程序,其中就包括影响力较大的TikTok(抖音国际版)、微信、微博、快手、百度等。

印度政府的此轮对华经济攻势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涉及的领域广泛、审查性政策严苛、限制性举措带有报复性色彩。其二,在时间维度来看,堪称自1962年以来对中印经济关系最具破坏性的系列举措,对两国经济合作与企业往来的打击大、影响深。其三,展现出了明显的政策惯性、政策回调的空间相对有限,换句话说,短期内印度政府不仅在主观上无意、在客观上无力缓和中印经济关系,还可能出台更多影响程度更大的限制性举措。

激进与克制

印度的对华经济攻势必然伤及自身。但即便如此,印度政府并未表现出克制,而是激进地接连出台可能致使局势升级的对华限制性举措。与之相反,中国并未采取“针尖对麦芒”的报复性举措,而是相对隐忍克制地寻求缓和中印紧张关系的新路径。

印度之所以采取激进的举措,原因在于:一方面,上述举措对印度的负面影响主要由全民共同分担,致使单个企业与个人对其利益受损不够敏感。例如,2019年印度从中国进口的电力设备约占全部的30%,这些设备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对降低印度用电成本、提高其电网稳定性具有积极作用。虽然印度政府对进口中国电力设备施加各种限制将迫使本国电力部门选择更为昂贵的替代产品,但这些额外的成本将被印度民众所分摊,因而印度民众很难切身感受本国政府对华经济攻势对其自身的负面影响。印度民众对自身利益受损缺乏痛感,其政府开展对华经济攻势也就没有顾忌。

另一方面,加勒万河谷地区冲突所造成的印军伤亡极大激发了印度的民族主义情绪,印度政府只能以激进的对华姿态来回应这种情绪。传统观点认为,印度长期的被殖民统治历史、分散的土邦治理结构、种姓制主导的社会分层并非民族主义滋生的理想土壤。然而需要认识到,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和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已基本实现了其民族建构,近年来印度自身发展所激发的自豪感和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又为印度民族主义注入了新的动能。可以说,当前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已经发展为一股社会思潮。值得注意的是,今年5月一款名为“删除中国应用”的手机应用程序一在印度上线便成为爆款,400万次的下载量也意味着大量由中国企业开发的应用程序已被印度民众自行删除。在此背景下印度政府大范围地禁用中国企业开发的应用程序就不足为奇了。

相反,中国之所以相对克制地加以回应,原因在于:一方面,印度对华经济攻势将对部分中国企业造成直接且明显的冲击,因此缓和而非升级局势成为了中国对印度经济外交的当务之急。譬如,当前TikTok母公司字节跳动在印的单日损失约为50万美元,各类损失总计可能要超过60亿美元。当前,中国企业不得不面对经营受限、份额丢失、收益减少甚至被逐出印度的残酷现实。为了避免这些企业遭受更多损失,中国政府并未实行可能会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的报复性政策。

另一方面,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中美经贸摩擦持续的大背景下,“稳定”已成为中国对印经济外交的核心目标。在当前复杂的形势下,维护全球产业链稳定、应对美国对华经济压力,已成为中国经济外交的主要议程。采取对等的报复措施、升级与印度的经济摩擦不仅有悖于中国经济外交的优先方向,还会将中国拖入与印度相互报复的无限循环中,进而恶化中国的外部经济环境。中国政府对印度此轮经济攻势的克制是为缓和中印经济摩擦、稳定两国经济关系的审慎选择。

加剧经济脱钩不应成为主基调

中国的相对克制表明中印经济关系也非自由落体,中印经济彻底脱钩的极端情况亦不大可能出现。如果将脱钩视作一个过程,毫无疑问当印度政府单方面掀起对华经济攻势时,中印经济脱钩就已经开始。但从长远来看,这并不意味着中印经济关系将陷入深渊,因为作为过程的脱钩颇为常见。就此而言,作为过程的脱钩更像是国际关系冷暖的晴雨表。伴随着国家间政治关系的回暖,经济脱钩进程往往也会自然而然地终止。

如果将脱钩界定为双方彻底断绝往来的最终状态,那么中印之间当前的经济摩擦远非作为结果的脱钩。预计今年中印双边贸易额、中国对印直接投资量都将出现明显的下跌,但即便如此,两国双边贸易规模、投资存量仍然不可小觑。即便未来印度掀起新的对华经济攻势,中印经济关系中仍有承压空间,作为结果的脱钩在两国之间基本没有出现的可能。

中印两国同时崛起所带来的国际政治结构性矛盾、两国间存在的边境争端与几十年来曲折发展的双边关系,均意味着中印经济合作不可避免地被两国政治关系和边境局势所左右。可以预见,在中印边境冲突得到管控、两国政治互信得以重塑之前,中印经济关系还将持续承压。然而,20世纪以来的大国经济纷争与地缘政治博弈历程为中印两国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教益:和则两利,斗则俱伤。因此,发动经济攻势、加剧经济脱钩不应成为中印经济关系的主基调。相反,寻找缓解当前经济合作困局的政治性解决方案才是中印双方唯一正确的选择。

本文作者为《中国经济外交蓝皮书》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