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经济发展“赋能”

中印两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只是个时间问题。
作者 Prasad Khake
20190929696165a1
2017年5月25日,“乌鲁木齐—连云港—新德里”首列公铁海联运班列抵达连云港。本次班列装载的货物为聚氯乙烯产品,从新疆乌鲁木齐出发,经由连云港港装船出海,运往印度那瓦西瓦港,再通过公路转运新德里。(中新社)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不久前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产生的短期冲击和深远影响,“十四五”规划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而言,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

根据“十四五”规划,中国经济将在“十四五”期间迈出新步伐。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中国将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值得一提的是,中共此前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次会议通过的《建议》共有60条,涵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改善民生福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实现了高速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得益于长期发展的红利,中国的很多大城市成为了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上不可取代的重要枢纽。模块化生产的工厂让中国供应商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外来订单,满足全球市场需求。

《建议》中重要的一条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体现了中国希望在培育和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对外国人来说,中国的经验能否用于其本国的发展值得思考。那么,首先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印度自身的发展路径,分析一下有哪些中国经验值得印度借鉴。

从上世纪40年代末开始,作为两大发展中国家,印度和中国经常被用来相互比较。尽管中国的国土面积比印度大很多,但是两国人口数量相当,均拥有大量的劳动力人口。

印度独立后,早期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此后,印度经历了1965至1968年国内饥荒和1990年至1991年的外汇危机。1991年,印度开始了经济自由化改革,对外国投资、商品和服务敞开了大门。印度也由此结束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进入混合经济时代。这一时期并非一帆风顺,印度经济遭受了国内动乱、政局不稳、地区纠纷、自然灾害等一系列冲击。

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之一,拥有大量的受教育人口资源。印度实现了数百万人口脱贫,确保儿童享受小学教育,也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甚至在某些农作物种类上成为了世界最大出口国。实行经济自由化改革后,印度经济高速发展,随着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印度中产阶级的消费需求得到进一步释放。信息技术的革命促进了印度服务业的转型,外包服务的发展使印度成为“世界办公室”,并带来可观的外汇收入。近些年,印度跨国公司和创业公司的数量急剧增长,它们为全球市场提供服务,这令人确信印度有能力提供世界一流的产品和服务。

与中国一样,印度也有不少超大型城市,尽管它们的规划和建设有些不尽如人意。这些城市也集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追梦者”,他们期待在这里实现梦想。尽管目前印度大多数人口仍然依赖农业,但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使科技应用和转化迈入了“快车道”。

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既有相似点,也有不同点。中国的体制可以确保政策和措施的高效实施,印度的体制相对更加松散,中央政府和各邦政府更像合作关系。中国依靠自身大量的技术工人和地理优势,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而印度则依赖自身的软件人才,成为世界服务业中心,为全球提供一流的信息技术服务、产品。

中印两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两国人民均期待升级生活方式,提高生活水平。两国均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尽管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经济大幅领先印度,但鉴于两国社会经济的相似性和地理邻近性,我相信双方有很多地方可以相互借鉴。中印两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只是个时间问题。

本文作者Prasad Khake为印度浦那企业家,对全球化、供应链、制造业和贸易等领域深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