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中国经验与全球影响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顺利,但也面临重重挑战。
作者 王遥 Mathias Lund Larsen
01
2018年3月26日,中英绿色金融中心战略合作发布会暨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与英国伦敦金融城市长鲍满诚勋爵出席。图为双方签署合作协议。(VCG)

在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涵盖了整个金融体系。自其诞生以来,呈现出以下趋势:

政策制度不断完善。2016年,中国多个政府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此后各级政府不断制订、推行和细化相关政策,发展绿色金融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中国人民银行扩大了中期借贷便利的担保品范围,将绿色债券纳入其中,以支持绿色经济的发展。近期,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还公布了关于绿色投资指导意见的草案,并向投资者收集反馈。

绿色金融工具日益成熟。如今,绿色信贷占银行信贷总额的9%,约为8万亿元。2017年,绿色债券发行额保持稳定,达到2486亿元。截至目前,2018年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也保持了相似水平。绿色基金的数量增加至265只,今年仍会继续增长。绿色公私合营项目已超过8000个,总价值超过7万亿元。去年绿色保险迅速增长,风险保障总规模已达到约280亿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环境权益交易正在飞速发展,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在不断扩大完善。2017年12月,中国公布了一项计划,规划了建设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具体方案。预计两至三年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将成形。虽然该机制目前只涵盖电力行业,但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冶金、造纸和航空在内的七个行业未来都将被纳入进去。届时,这一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将覆盖中国碳排放总量的一半左右。

随着投资者对绿色金融原则和实践认识的加深,环境、社会和治理整合正在加速。实现环境、社会和治理整合,主要需要让投资者相信持续投资是可盈利的。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牛津大学和英国九章资产管理公司(一家跨国资产管理公司)的研究成果都证明了这一点。人们常常认为绿色投资风险较高,但事实未必如此。国际清算银行和法国外贸银行最近的研究发现表明,绿色债券的息票率实际上比其他年期相近的债券低。为了帮助投资者掌握环境风险信息,2018年,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机构及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联合发布了关于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环境、社会和治理整合的报告。

地方绿色金融迅猛增长。除了国家设立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很多地方政府也自愿发起了许多发展绿色金融的项目。目前, 浙江、广东、江西、贵州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多个地方已经成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相关政策的实施力度在今后几年内还将加大。这些试验区在政策支持、组织结构、产品和服务创新、市场建设和体制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广东推出了一系列绿色金融激励计划,如提供担保和利率补贴等;新疆建立了绿色项目库;江西则通过交易体系推动生态补偿机制的市场化,并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培训。此外,10余个未被纳入试验区的省和自治区也积极响应国家对绿色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发布了相关政策。

中国政府还将“绿色”理念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对外投资环境风险管理倡议》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都体现了这一点。这些文件表明,中国非常重视降低海外投资的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一带一路”倡议欢迎全球各地的众多投资者参与,融入“绿色”理念无疑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

2017年5月27日,成都长安垃圾填埋气体综合利用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年发电量约1.66亿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约90万吨。此项目由中国水业集团旗下新中水(南京)再生资源投资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建设与运营。(VCG)
2017年5月27日,成都长安垃圾填埋气体综合利用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年发电量约1.66亿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约90万吨。此项目由中国水业集团旗下新中水(南京)再生资源投资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建设与运营。(VCG)

挑战重重

对中国而言,进一步发展绿色金融还面临诸多挑战。其一是缺乏明确和统一的标准。国内已有不少与绿色金融有关的标准,但这些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仍有出入。为此,国家发改委正在制订绿色产业目录,这将为金融业厘清“绿色”的定义奠定基础。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发债者和投资者日益国际化,对全球标准的影响也与日俱增。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差异,各国对“绿色”有着不同的定义。为了协调中国与欧盟的绿色债券标准,中国人民银行下属的中国金融学会中国绿色金融委员会和欧盟下属的欧洲投资银行共同发表白皮书,介绍了国际绿色债券标准协调统一的办法。在可预见的将来,标准兼容的工作还将继续。不过,绿色金融标准既要相互兼容,也应灵活反映各国的不同国情,如发展阶段、自然资源禀赋、工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等。

另一挑战是投资者和企业没有充分意识到环境风险。这往往是因为在企业层面缺乏可供量化和分析的相关环境信息。为此,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已逐渐成为强制性要求。2018年, 所有上市公司都被要求披露环境信息或提供拒绝披露的正当理由。通过这一措施,预计披露率将达到90%以上。到2020年,中国所有上市公司都必须披露相关环境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绝大多数中国大型企业都是上市公司。这将为所有利益相关方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虽然目前来看,绿色金融在中国的发展比较成功,但其规模仍需进一步扩大。绿色贷款和债券的增长虽然令人瞩目,但相较整个金融体系以及不断增加的绿色投资需求,规模仍然不足。扩大绿色金融的规模需要利用公共资源,最大限度调动私人资本。为此,扩大绿色公私合营项目等倡议正在逐渐落实。

此外,需要更好地传播绿色金融的理念,提高公众对绿色金融的认识。随着参与绿色金融的人数日益增长,关于绿色金融的知识应该更好地渗透到所有层次的利益相关者。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中介、研究人员和公众之间需要实现更好的沟通。在此过程中,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需要发挥重要作用。

驱动全球发展

在过去几年里,世界局势骤变,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美国的外交新政。全球秩序日趋破碎,充满不确定性。中国与其众多合作伙伴共同努力,致力于维护全球稳定,尤其是在气候变化治理和绿色金融领域。

在G20框架下, 中国率先制定和支持绿色金融议程。在中国担任G20主席国期间,绿色金融首次成为G20峰会的关键议题,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成立,以支持G20强劲、可持续和均衡增长的目标。在德国汉堡举行的G20峰会延续了绿色金融议程,今年在阿根廷举行的G20峰会还将进一步推进相关讨论。

中国推动的另一项发展绿色金融的国际倡议主要关注各国央行在促进全球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的角色。为了加强全球对《巴黎协定》所设立目标的回应,保障金融系统的风险管理和绿色金融的流动性,八个国家的央行和监管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央行和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至2018年年中,该网络已覆盖15个国家,为扩大和协调全球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平台。

中国还与许多国家和组织开展直接合作。例如,中国正与欧盟和东盟一道在多个领域推动绿色金融在全球的发展。在“一带一路”框架下, 中国也与有关国家开展合作,将绿色金融置于重要位置。过去三年,中国与英国在绿色金融领域开展合作。未来这一合作将在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框架下继续。中国还与法国合作,使其成为欧洲绿色金融的领导者之一。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性绿色金融论坛,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等联合国框架下的论坛,并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机构、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等国际组织和机构开展了研究合作。根据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气候相关金融信息披露工作组发布的报告,中国和英国正开展相似的试点项目,并协调相关工作。这些项目将为未来全球开展气候金融工作提供示范。这些共同努力为在全球范围内扩大绿色金融规模和协调绿色金融标准提供了重要启示。

中国的海外绿色投资增长迅猛,其中既有主权基金,也有非主权基金。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创立或共同创立了15支基金,总规模约1500亿美元,主要面向非洲、拉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东盟国家。“绿色”是这些基金投资项目的主题之一,其中有两支基金专注于绿色投资,即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和中美绿色基金。

 

本文作者王遥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Mathias Lund Larsen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国际合作部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