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号”的难点与突破

中国将对人类进一步认识月球乃至宇宙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作者 黄志澄
20190108173203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着陆器监视相机C拍摄的着陆点南侧月球背面图像,这是世界上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中国国家航天局供图

2019年1月3日,中国发射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开展一系列月球背面的巡视探测。

这是人类一次前所未有的太空探秘旅程,也是太空探索技术的一次重大创新,充分证明了中国航天的创新能力。当天,美国宇航局局长Jim Bridenstine在Twitter发帖向中国“嫦娥4号”团队表示祝贺,称“这是人类史上的首次,更是一项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由于月球自转周期恰好等于公转周期,且都是逆时针方向,加上被地球潮汐锁定,地球强大的引力让月球总是一面朝向地球,因此,地球上的人类永远只能看见月球正面,看不见月球背面。

1959年10月7日,前苏联“月球三号”探测器传回第一张月球背面的照片。1968年,美国“阿波罗八号”进行首次环绕月球轨道的载人航天任务时,宇航员第一次看到了月球背面。此后直到中国“嫦娥四号”,世界各国共约发射了100多个月球探测器,其中包括60多个月球着陆器,但没有任何一个月球探测器实现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整体而言,月球背面和正面差异很大。月球背面月壳比正面更厚,在物质成分、形貌构造、岩石年龄等方面也有很大不同。究竟是什么原因,众说纷纭。揭开这个未解之谜,对人类认识月球甚至认识宇宙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月球背面进行探测,还可以推动月基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月球背面没有来自地球无线电波的干扰,是进行射电天文观测的最佳场所。开展月基低频射电天文观测研究,可以进一步认识月球的演化细节,研究宇宙起源和星球起源等;而对月表环境的探测,可以研究宇宙粒子辐射和太阳风等。

月球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开发和利用月球资源是人类探测月球的源动力之一。近年来,美国等国家相继制定了包括月球背面资源调查研究计划。“嫦娥四号”通过对着陆区进行科学探测与研究,为月球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实现这次“前无古人”的月球背面之旅,“嫦娥四号”攻克了三个主要技术难点:一是复杂地形环境下的安全着陆问题。“嫦娥四号”首选着陆区为月球南极的艾特肯盆地。与“嫦娥三号”着陆区整体较为平坦不同,艾特肯盆地地形比较崎岖,撞击坑大且分布密集,对探测器着陆区的选择和着陆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测控通信问题。由于月球正面的遮挡,月球背面没有通信信号,无法与地球实施适时通信,因此,“嫦娥四号”与地面的通信联络要由“鹊桥”中继卫星担任。“鹊桥”中继卫星设在地月拉格朗日L2点,携带了一副展开后口径达近5米的伞状天线,它是人类深空探测器史上最大口径太空通信天线。三是在月球背面的自主巡视技术。月球背面长期受到陨石冲击,比正面月表环境更加严苛。中国设计团队为巡视器设计了感知、移动、探测、充电、安全、月昼转月夜、休眠、月夜转月昼等八种工作模式,以应对不同工作环境、适应不同工作状态的要求。这些技术将为人类今后的月球探测及对太阳系其他行星(如火星)等的探测积累经验。

一名中国航天工作人员将中国国旗贴在嫦娥四号探测器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供图

 “嫦娥四号”完成任务过程中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已成为太空探索国际合作的范例。“嫦娥四号”探测器上安装了与德国合作的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与瑞典合作的中性原子探测仪等,中继星上还配置了荷兰低频射电探测仪,这些国际科学载荷与中国自主研制的科学载荷一起,在“陌生”的月背进行各种科学研究和试验。

 “嫦娥四号”之后,中国还将进行“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等一系列无人月球探测任务。可以预测,在世界范围内即将开启的新一轮月球大探测过程中,中国将对人类进一步认识月球乃至宇宙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本文作者为远望智库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