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引领全球开放新时代

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
作者 陈建奇
1
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在海南省博鳌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今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40年。过去40年,中国不断深化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是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今,中国已经迈入经贸大国行列,国际地位及国际影响不断增强。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与此同时,中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随着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国际形势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如何继续深化对外开放成为中国发展战略调整的重要内容。

4月10日,习近平主席出席博鳌亚洲发展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既对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全球形势做了客观的判断,也回答了中国如何继续深化对外开放等重要问题,中国引领全球开放进入了新时代。

开放才能共赢

今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尤其是中美两国经贸摩擦面临不断升级的风险。3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法案决定对进口美国的钢铁和铝加征关税。3月22日,特朗普以中国涉嫌强制技术转移等为借口,签署法案拟对500亿美元左右进口美国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

中国采取了对等的反制措施,3月23日,中国商务部发布了针对美国进口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的中止减让产品清单,拟对自美进口部分产品加征关税。

4月5日,特朗普再次要求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依据“301调查”,额外对1000亿美元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中美经贸摩擦客观上对中国对外开放形势造成了干扰,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关于中国对外开放走势的热议,各界普遍关注中美经贸摩擦是否影响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中国如何推动进一步的开放改革。对此,习近平主席向世界承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将继续扩大开放、加强合作,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继续与世界同行、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支持多边主义。

实践证明,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这既是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作出的战略抉择,也是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当前中国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既是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新起点上的开放,也是新时代全球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的开放发展战略关系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

1980-1999年的20年间,中国对全球经济名义增量贡献仅为3.7%,而同期美国贡献为31.5%,但2000年至金融危机之前的2007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名义增量贡献上升至9.7%,同期美国下降为17.3%。如果考虑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测算发现,2008-2017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名义增量贡献高达46.9%,而美国仅为29.7%。2017年中国对全球贡献仍然在30%左右,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对全球经济增量贡献最大的国家,中国深化对外开放在全球具有引领作用。

打造中国对外开放升级版

关于如何深化对外开放的问题,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了四大举措。一是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加快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推动制造业的全面开放,重点开放汽车、船舶、飞机等行业。二是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同国际经贸规则对接,坚决破除制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重新组建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在华外资企业合法知识产权。同时,希望外国政府加强对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四是主动扩大进口。中国不以追求贸易顺差为目标,真诚希望扩大进口,促进经常项目收支平衡。重点将大幅降低汽车进口关税,同时降低部分其他产品进口关税,加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定》进程。

不难看出,在近年来全球化出现波折以及近期中美经贸摩擦升级的背景下,中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并提出了深化对外开放的四大举措,这是40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征程,是中国不断推进对外开放进程中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中国开放发展的新理念。

近年来,中国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倡导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这必将引领全球化继续向前发展,必将引领世界各国更加紧密的开放合作。

伴随新时代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与实践,中国有望进一步深化与全球的合作,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不断迈进。

(本文作者为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世界经济室副主任)